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PROGRESS IN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论著

  • 单细胞测序揭示B细胞在慢阻肺病中作用机制的研究

    赵晗;李琴;段荦;夏彦祺;李子寅;王炜;袁慧慧;孙英;

    目的 基于单细胞测序数据及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探究B细胞在慢阻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在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 GEO)中获取COPD和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模型小鼠外周血的单细胞测序数据,通过降维聚类及人工注释的方法筛选出B细胞,采用R软件以差异倍数(fold change, FC)≥1.2且P<0.05为条件筛选差异基因,比对COPD和RA模型小鼠数据获得共同差异基因,形成蛋白通路,并利用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 GO)、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和蛋白质互作网络分析对人类COPD肺组织单细胞测序数据进行验证。结果 COPD模型小鼠的B细胞单细胞测序结果显示,与RA模型小鼠B细胞数据共同的差异基因为Cd74(log_2FC=0.26,P<0.001)、Ctla2a(log_2FC=-0.33,P<0.001)、H2-Ab1(log_2FC=0.33,P<0.001)、H2-Aa(log_2FC=0.36,P<0.001)、Rpl14(log_2FC=0.28,P<0.001)、Akap12(log_2FC=-0.58,P<0.001)、H2-Eb1(log_2FC=0.42,P<0.001)、Bcl2(log_2FC=0.29,P<0.001),所形成的蛋白通路涉及MHCⅡ类分子介导的抗原加工和呈递、自身免疫、淋巴细胞活化等。上述差异基因在人类COPD肺组织单细胞测序数据中也表现出趋势相同的差异表达,形成类似蛋白通路,其中Cd74、H2-Aa、H2-Eb1、Bcl2分别对应人类同源基因CD74(log_2FC=0.80,P<0.001)、HLA-DQA1(log_2FC=0.84,P<0.001)、HLA-DRB1(log_2FC=0.49,P<0.001)、BCL2(log_2FC=0.40,P=0.034)。且与对照组相比,人类COPD肺组织数据中B细胞的占比明显增高。结论 B细胞过度增殖/活化及B细胞抗原提呈作用增强可能导致自身免疫应答,进而参与COPD的发生、发展,并导致肺组织不可逆性的损伤。

    2024年03期 v.52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57K]
    [下载次数:4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 ]
  • Al(OH)3和CpG寡核苷酸免疫佐剂对结核分枝杆菌Ag85B蛋白免疫原性的影响

    张光磊;王玉冲;吴智远;李朋伟;张婷婷;李睿;李奇蒙;王婷;王彩霞;焦磊;

    目的 探究Al(OH)_3和CpG寡核苷酸免疫佐剂对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Ag85B蛋白免疫原性的影响。方法 将Mtb Ag85B蛋白在大肠埃希菌中进行重组表达,经亲和层析纯化后分别与Al(OH)_3、CpG寡核苷酸(简称CpG)及Al(OH)_3和CpG组成的复合佐剂[Al(OH)_3+CpG]配伍,经皮下免疫BALB/c小鼠,初免后28 d加强免疫1次,分别于初免后14、42和56 d采集免疫血清,采用ELISA检测血清中Ag85B特异性IgG、lgG1、IgG2a和IgG2b水平;初免后42 d,每组取4只小鼠无菌分离脾淋巴细胞,利用酶联免疫斑点检测各组细胞中分泌γ干扰素和白介素4的淋巴细胞数量,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中CD4~+ T和CD8~+ T淋巴细胞的比例。结果 1.5μg或4.5μg Ag85B重组蛋白与Al(OH)_3+CpG配伍免疫后均诱导了高水平的Ag85B特异性IgG,免疫效果优于该蛋白与2种佐剂单独配伍组。1.5μg或4.5μg Ag85B重组蛋白与Al(OH)_3+CpG配伍免疫血清中IgG亚型为IgG1、IgG2a和IgG2b混合型,其中IgG2a和IgG2b水平均高于Al(OH)_3配伍免疫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酶联免疫斑点检测显示,4.5μg Ag85B重组蛋白与Al(OH)_3+CpG配伍免疫小鼠的脾淋巴细胞中分泌γ干扰素和白介素4的淋巴细胞数量均高于Al(OH)_3配伍免疫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1.5μg或4.5μg Ag85B重组蛋白与Al(OH)_3+CpG配伍免疫小鼠的T淋巴细胞中CD4~+ T淋巴细胞的占比均高于Al(OH)_3配伍免疫组。结论 Al(OH)_3和CpG联合使用可能协同增强Ag85B重组蛋白的免疫原性。

    2024年03期 v.52 10-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8K]
    [下载次数: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体外转录mRNA系统的建立及其在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中的应用

    侯风萍;程亚慧;唐悦;吴爱莉;王云瑾;李晓萌;王剑;李雄雄;

    目的 建立mRNA的体外转录系统,并用于评价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mRNA疫苗的免疫效果。方法 以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EGFP)为模式蛋白,将EGFP基因分别克隆入pcDNA3.1(+)和pmRV载体中,通过体外转录合成EGFP mRNA,以验证载体及mRNA框架结构的正确性;然后将RSV融合前F蛋白(RSV preF)序列构建于经验证的载体,体外转录合成RSV preF mRNA;转染细胞后,通过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术、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等方法验证蛋白表达;进一步通过微流控技术用脂质体纳米颗粒(lipid nanoparticles, LNP)包封体外转录合成的mRNA,经过粒径和多分散性指数检测后进行小鼠免疫和评价。结果 经过验证发现,pcDNA3.1(+)的框架结构更适合mRNA;EGFP mRNA转染HEK 293T细胞24 h后,体外转染效率>90%;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等方法验证RSV mRNA能够在24 h内表达preF;包封后的RSV mRNA疫苗免疫小鼠,血清抗体滴度与RSV preF蛋白免疫抗体滴度相近(P>0.05),细胞因子IFN-γ和IL-4均有一定程度的上调。结论 建立了正确表达目的蛋白的mRNA体外转录系统,以此为基础的RSV mRNA疫苗在小鼠体内可诱导强的免疫应答,为潜在的RSV mRNA候选疫苗奠定了基础。

    2024年03期 v.52 17-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71K]
    [下载次数:5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轮状病毒抗原定量参比品的研制及抗原含量双抗体夹心ELISA的验证

    宋菲菲;马莹;杨洋;张立杰;杜琳;邹强;

    目的 制备轮状病毒抗原定量参比品,建立检测轮状病毒抗原含量的双抗体夹心ELISA,并进行验证及初步应用。方法 参照轮状病毒灭活疫苗生产工艺制备轮状病毒抗原定量参比品,以轮状病毒多克隆抗体为包被抗体,以轮状病毒单克隆抗体为检测抗体,建立双抗体夹心ELISA,对建立的方法进行线性、准确度、精密度、专属性、预包板稳定性及参比品稳定性验证;将验证后的该方法初步应用于轮状病毒灭活疫苗制备工艺的监控及产品质量分析。结果 制备的轮状病毒抗原参比品纯度>95%,2~8℃贮存稳定性不低于12个月。建立的双抗体夹心ELISA,标准曲线线性范围3.75~120.00 U/mL;包被抗体和检测抗体的质量浓度分别为2μg/mL和100 ng/mL;各质量浓度抗原回收率均在90.5%~109.8%;不同质量浓度样品检测结果的实验内CV在1.9%~6.3%,实验间CV在4.4%~7.2%;与Vero细胞蛋白、DMEM细胞培养液、新生牛血清、EV71抗原、CA16抗原无交叉反应;预包板于2~8℃放置21 d,抗原回收率均在91.0%~110.2%,CV均<10%;将该方法应用于各工艺阶段抗原回收率监测,病毒澄清、超滤及第一步柱层析抗原回收率均在83.6%~93.1%;第二步柱层析和原液制备工序抗原回收率分别为62.2%和70.7%。结论 制备的轮状病毒抗原内参品纯度、稳定性均符合用于轮状病毒抗原定量标定的要求;建立的轮状病毒抗原含量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线性、准确度、精密度和专属性。用该方法进行轮状病毒抗原含量检测可作为轮状病毒灭活疫苗制备过程中各工艺质量控制的重要指标。

    2024年03期 v.52 2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2K]
    [下载次数:3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 ]
  • H因子结合蛋白抗原含量双抗夹心ELISA检测方法的优化与应用

    龙静;纪国存;王欣惠;孙艳艳;冀颖;苏桂民;杜琳;

    目的 优化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double-antibody sandwich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DAS-ELISA)检测H因子结合蛋白(factor H-binding protein, fHBP)抗原含量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重组B群脑膜炎球菌疫苗体外相对效力评价。方法 筛选4种抗fHBP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ies, McAb)适宜的抗体组合,通过方阵滴定法确定适宜的捕获抗体和酶标检测抗体稀释倍数、包被液、包被条件和显色时间,对优化后方法的专属性、线性、检测限、精密度和准确度进行了验证,并利用该方法检测fHBP蛋白相关制品的抗原含量。结果 确定了适宜的双抗体检测组合以及试验条件(以柠檬酸缓冲液,4℃孵育16 h),在以柠檬酸缓冲液包被捕获抗体5.000 0μg/mL、检测抗体1∶2 000稀释、显色时间15 min的条件下,A_(450 nm)-fHBP浓度曲线相关系数(r)>0.98,平行孔CV<10%,检测限<0.000 2μg/mL,精密度<15%,准确度(直接回收率)<20%。亚家族之间抗原检测无干扰。多批fHBP相关制品检测结果稳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优化后的方法可用于fHBP抗原含量的检定。

    2024年03期 v.52 34-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9K]
    [下载次数:3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 ]
  • 人抗凝血酶-Ⅲ浓缩制剂的制备与质量评价

    郭玉婷;付艳丽;孔涛;马亚茹;梁凌宇;陈勇;

    目的 建立一种从废弃的Cohn法组份IV沉淀中提取制备人抗凝血酶Ⅲ浓缩制剂的工艺,并通过与国外已上市人抗凝血酶-Ⅲ产品进行质量及相关药代动力学参数对比,评价制备的人抗凝血酶-Ⅲ浓缩制剂的质量情况。方法 对制备的人抗凝血酶-Ⅲ浓缩制剂和国外已上市人抗凝血酶-Ⅲ产品Thrombate Ⅲ~?进行活性、纯度、肝素亲和力等关键质量属性的检测对比,并进行小鼠体内消除半衰期对比研究,评价2种制品的质量相似性。结果 制备的人抗凝血酶-Ⅲ浓缩制剂活性为56.7 IU/mL,Thrombate Ⅲ~?活性为53.4 IU/mL;制备的人抗凝血酶-Ⅲ浓缩制剂的纯度为99.1%,Thrombate Ⅲ~?的纯度为97.3%;制备的人抗凝血酶-Ⅲ浓缩制剂中具肝素亲和活性的分子约为89.1%,Thrombate Ⅲ~?分子中具肝素亲和活性的分子约为84.6%;制备的人抗凝血酶-Ⅲ浓缩制剂的比活为10.98 IU/mg, Thrombate Ⅲ~?的比活为9.98 IU/mg;制备的人抗凝血酶-Ⅲ浓缩制剂在小鼠体内的消除半衰期为5.19 h, Thrombate Ⅲ~?在小鼠体内的消除半衰期为4.85 h;经t检验分析,制备的人抗凝血酶-Ⅲ浓缩制剂中的hAT-Ⅲ与Thrombate Ⅲ~?中的hAT-Ⅲ在小鼠血清中的药物消除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3 1)。结论 与国外已上市同类产品Thrombate Ⅲ~?相比,制备的人抗凝血酶-Ⅲ浓缩制剂的各项关键质量指标均非劣于Thrombate Ⅲ~?,说明本文所述人抗凝血酶-Ⅲ的制备工艺能有效从废弃的Cohn法组份IV沉淀中提取高质量的人抗凝血酶-Ⅲ制剂,能有效提高人血浆综合利用效率。

    2024年03期 v.52 4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2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孟德尔随机化分析肠道菌群与系统性硬皮病的因果关系

    徐经纬;韩立;郭克磊;孟庆良;卞华;

    目的 利用孟德尔随机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 MR)分析肠道菌群与系统性硬皮病(systemic sclerosis, SSc)之间的因果关系。方法 获取肠道菌群和SSc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数据,筛选出强工具变量(instrumental variable, IV),以逆方差加权法(inverse-variance weighting, IVW)为主,MR-Egger、加权中位数法(weighted median estimate, WME)作为补充,评价因果效应。再使用Cochran Q检验、MR-PRESSO检验、MR-Egger截距检验和留一法分析评估结果的稳健性。最后,绘制工具变量相关的森林图、散点图及漏斗图等。结果 MR分析共鉴定出4种肠道菌群(Collinsella属、RuminococcaceaeUCG003属、Subdoligranulum属和NB1n目),均与SSc的关联效应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VW:Collinsella属(OR:7.260;95%CI:1.595~33.057);RuminococcaceaeUCG003属(OR:5.046;95%CI:1.463~17.400);Subdoligranulum属(OR:0.150;95%CI:0.038~0.588);NB1n目(OR:0.389;95%CI:0.184~0.819);其余2种方法跟IVW法结果一致。Cochran Q检验显示不存在异质性,MR-PRESSO检验没有发现离群值,MR-Egger截距检验表明结果不存在水平多效性,留一法分析支持结果的稳健性。结论 MR分析结果支持肠道菌群和SSc存在潜在的因果关系,Collinsella属和RuminococcaceaeUCG003属与SSc发病风险呈正相关,Subdoligranulum属和NB1n目与SSc发病风险呈负相关,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揭示肠道菌群如何影响SSc发病。

    2024年03期 v.52 5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66K]
    [下载次数:6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2013—2022年河池市流行性感冒流行特征分析

    卜念茵;黄绍毅;

    目的 了解河池市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流行病学特征,为流感预防控制策略的制订和调整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2013—2022年河池市流感报告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流感病例数共22 365例,发病率为64.36/10万,死亡1例,不同年份的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 873.10、P=0.001,P<0.05);有明显的季节性,5—7月、11月至次年1月为发病高峰;大化县流感病例数最多,有6 372例,发病率172.12/10万;男、女病例数性别比为1.19∶1,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81、P=0.001,P<0.05);>3~7岁组人群发病率最高,为229.71/10万,各年龄组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 309.36、P=0.001,P<0.05);病例主要集中在学生群体,有11 145例,占49.83%;初中报告暴发疫情共24起;各类人群接种的流行性感冒疫苗(简称流感疫苗)平均报告接种率仅1.06%,同一年份不同年龄段的疫苗接种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河池市流感的发病数和发病率均有上升,且有季节性、地区性和集中0~19岁人群等特点,须加强重点人群流感疫苗的接种,并在学校和托幼等机构加强流感宣传和教育,落实防控措施。

    2024年03期 v.52 59-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K]
    [下载次数:4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 2012—2022年青州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冀国霞;袁芳;尹旋旋;

    目的 分析2012—2022年青州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本地制订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全民健康保健疾控信息系统》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SFTS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青州市共报告SFTS病例7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71/10万,2014年和2016年病例数和发病率出现两个高峰;病例主要集中在每年的5—8月,有明显的季节性;王坟镇病例数和发病率最高,分别是24例和47.88/10万,占比32.00%,不同地区间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比为1.21∶1,发病率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70岁组病例数最多,有24例,占32.00%,不同年龄组间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FTS病例以农民为主,有74例;1个月内居住在山区丘陵地区的有68例,占90.67%,大部分患者有野外活动劳作史;患者临床表现以发热、乏力、全身酸痛、畏寒和头痛等症状为主,分别占100.00%、73.33%、68.00%、61.33%和52.00%。结论 青州市SFTS发病率整体水平较高,病例数和发病率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人群分布以农村中老年男性为主,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须从减少蜱(tick)密度入手,并加强对山区、丘陵地区农村人口的SFTS科普宣传,提高整体防控意识。

    2024年03期 v.52 6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1K]
    [下载次数:3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文摘

  • 利用包埋紧密黏附素-鞭毛蛋白融合蛋白的PLGA纳米颗粒制备大肠埃希菌O157∶H7纳米疫苗

    樊娅轩;

    <正>大肠埃希菌O157∶ H7是一种食源性病原体,可导致人类严重胃肠道疾病。疫苗接种是预防大肠埃希菌O157∶ H7感染的一种很有前景的策略,不仅能带来社会经济效益,还能诱导机体产生全身和黏膜部位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在这项研究中,作者利用包埋紧密黏附素-鞭毛(intimin-flagellin, IF)嵌合蛋白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颗粒,开发了一种针对大肠埃希菌O157∶ H7的无针候选疫苗。

    2024年03期 v.52 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开发高效模块用于在假单胞菌CSV86T中表达重组蛋白及周质定位

    李铎;

    <正>大肠埃希菌被广泛用作外源蛋白表达宿主。然而鉴于其局限性,人们正在探索假单胞菌、乳球菌和芽孢杆菌等替代宿主。假单胞菌CSV86T是一种土壤新型分离物,能优先降解葡萄糖和甘油等简单碳源中的多种芳烃。该菌株还具有有利的生态生理特性,使其成为工程外源降解途径的理想宿主,因此需要开发异源表达系统。

    2024年03期 v.52 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呼吸道合胞病毒附着糖蛋白(G)免疫优势区域氨基酸的变化对BALB/c小鼠抗体应答的影响

    王玉冲;

    <正>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引起反刍动物和婴幼儿呼吸道疾病的主要病因。RSV的G糖蛋白可以充当病毒附着的配体。尽管目前已有相关疫苗,但RSV疫苗免疫力不足,并且会发生二次感染。研究显示,使用G蛋白的174-187位氨基酸(代表免疫优势区域)研发的疫苗可以保护小鼠和牛犊免受感染。为了研究疫苗接种失败的原因,作者利用反刍动物RSV分离株(391-2、Maryland-BRSV、European BRSV、ORSV)的免疫优势序列设计了4个合成肽段,并将其接种小鼠组。

    2024年03期 v.52 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致读者·作者

  •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关于稿件网络首发出版的启事

    <正>为缩短学术论文发表周期,提高学术论文的时效性和影响力,争取创新性科研成果的首发权,自2020年起,凡经《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审定录用的稿件(录用定稿)均将在中国知网(CNKI)“网络首发出版”平台优先正式出版。“网络首发出版”是以印刷版期刊录用定稿为出版内容,先于印刷版期刊出版日期的数字出版方式,属于正式出版范畴。

    2024年03期 v.52 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24年征订启事

    <正>《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73年创刊,系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主管、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之一。本刊宗旨:报道国内外微生物学、免疫学及相关领域的新理论、新进展、新方法、新技术、新成果等,传播科技信息,促进学术交流与应用,为微生物学、免疫学及相关领域事业的发展与进步服务。

    2024年03期 v.52 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欢迎登录《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网站

    <正>欢迎登陆《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杂志官方网站(https://wsmy.cbpt. cnki. net)。本网站内容涵盖期刊简介、在线办公投稿、在线期刊、论坛、广告合作等相关信息,欢迎登录。

    2024年03期 v.52 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再次荣获《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证书

    <正>2023年9月,《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经过多项学术指标综合评定及同行专家评议,再次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即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证书编号2022-F206-0794)。在此由衷感谢编委、审稿专家的辛勤付出!感谢各位作者、读者的厚爱与支持!《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编辑部全体同仁以此为契机,将继续坚持以质量谋发展,把本刊办成科学性强、权威性高、影响力大的精品期刊。

    2024年03期 v.52 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稿约

    <正>《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于1973年创刊,系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主管,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医学卫生科技期刊;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1设置栏目本刊设置有专家论坛、论著、综述、简报、文献速览等栏目。2投稿方式来稿请登陆我刊网站https://wsmy.cbpt.cnki.net,点击进入“作者投稿系统”自行网上注册,注册成功后登录并使用导航式提示提交稿件。

    2024年03期 v.52 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综述

  • WHO国际疫苗标准物质和中国国家疫苗标准物质的研究进展

    王一平;梁争论;毛群颖;

    疫苗标准物质是疫苗生产、质量控制、签发和评价的标尺,对疫苗质量控制发挥重要作用。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国际疫苗标准物质由WHO生物制品标准化专家委员会(Expert Committee on Biological Standardization, ECBS)年度会议立项及审核批准,主要研制和分发机构为英国国家生物制品检定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andards and Control, NIBSC)。中国国家疫苗标准物质由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for Food and Drug Control, NIFDC)研制和分发。本文分析了2016—2023年WHO ECBS系列技术报告、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发布的标准物质信息及国际和国家标准物质相关研究报道,从标准物质研制和分发机构、建立程序、研制技术要求和研制品种类型等方面,总结和比较了WHO国际疫苗标准物质和中国国家疫苗标准物质的研制进展,旨在提出未来国家疫苗标准物质研制和应用方向。

    2024年03期 v.52 7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3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 金黄色葡萄球菌疫苗的研究进展

    李力理;李阿妮;罗树权;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是一种分布广泛的病原体,可引起一系列与皮肤和其他软组织感染、肺炎以及菌血症等相关的临床症状。近年来,由于细菌的进化和抗生素的滥用,该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强,多重耐药的出现使得因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导致的死亡率和护理成本大幅上升。应对细菌感染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种疫苗,但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未研发出可以有效预防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疫苗。目前,正在临床试验阶段的候选疫苗多为重组蛋白疫苗或多组分疫苗,部分候选疫苗对人体受试者的保护效力较差。能够诱导强烈免疫反应的新型疫苗配方是研发的关键点。金黄色葡萄球菌疫苗开发的新策略很多,包括使用多种抗原、佐剂及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免疫逃逸机制的研究等。现就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不同抗原、现临床试验的候选疫苗及未来疫苗的研发方向作一概述。

    2024年03期 v.52 78-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12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 人高致病性冠状病毒疫苗佐剂的研究进展

    石盼盼;王云龙;

    疫苗佐剂(vaccine adjuvant)是一类添加在疫苗中增强疫苗效力、提高机体保护能力、降低疫苗生产成本以及维持疫苗稳定性的物质,佐剂的功效是影响疫苗性能的重要因素。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SARS-CoV)、SARS-CoV-2和中东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MERS-CoV)均属于β冠状病毒属,它们的传染力极强,被称为人高致病性冠状病毒(human highly pathogenic coronavirus),在不同时期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疫情。冠状病毒属的其他类型或现有病毒变异株有可能会再次侵袭并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突破佐剂开发瓶颈,研发安全、有效且具有广谱保护作用的人高致病性冠状病毒疫苗仍是抵抗病毒和防控疫情最有效的手段。现就3种人高致病性冠状病毒疫苗用佐剂的相关研究及应用情况作一概述。

    2024年03期 v.52 8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2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 ]
  • Eph受体家族信号转导途径及其在机体固有免疫反应中的作用

    董春旭;朱国强;黄立;

    促红细胞生成素肝细胞激酶(erythropoietin-producing hepatocyte-kinase, Eph)受体家族作为已知最大的酪氨酸激酶受体(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RTK)家族之一,在机体生理功能调控和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固有免疫作为机体免疫系统抵抗外来病原体感染的第一道防线,通过多种方式发挥抵抗病原体的作用。目前已知Eph受体家族中的多种成员参与固有免疫进程,通过不同信号通路途径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进一步深入研究Eph受体家族信号转导途径在机体固有免疫反应中的作用,能够更好地为相关疾病的发生与进展提供理论依据。

    2024年03期 v.52 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1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介导疫苗递送的可溶性微针制备技术相关研究进展

    仲崇瑶;王培刚;

    微针(microneedles, MNs)由具有纳米级别针头的微型阵列组成,能够将疫苗输送至皮下,在诱导细胞产生强烈免疫应答的同时不损害神经和血管,避免产生疼痛,是有潜力的经皮免疫技术。MNs由针尖与基底组成,种类包括固体微针(solid microneedles, SMNs)、涂层微针(coated microneedles, CMNs)、可溶性微针(dissolving microneedles, DMNs)等。其中,DMNs由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在模具中干燥制成,整根针均可负载药物。将DMNs施用于皮肤,针头能够完全溶解于体内释放封装的抗原,且无利器残留,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现就能够介导疫苗递送的可溶性微针的结构、制作材料与方法等作一概述。

    2024年03期 v.52 97-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5K]
    [下载次数:5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