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PROGRESS IN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前沿共识

  • 猴痘病毒感染家兔动物模型质量评价专家共识

    王云鹏;彭汉宇;赵宗正;曹守春;

    猴痘(mpox)是由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 MPXV)感染所致的人畜共患病毒性疾病之一。2024年8月14日WHO宣布猴痘疫情再次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目前MPXV仍在全球范围传播。了解MPXV的传播规律和致病机制对猴痘疫苗的研发和治疗药物研制都至关重要。现有的动物模型存在局限性,例如非人灵长类成本高昂,啮齿类及常用小鼠品系难以充分模拟人感染特征等,增大研究难度。家兔模型因其易感性、成本效益及操作便利性,展现出作为MPXV感染模型的重要潜力。该共识系统地评价了MPXV感染家兔模型(成年兔及幼兔,经静脉、皮内、鼻内等途径感染)在模拟人感染临床症状、组织病理损伤、病毒分布趋向性、免疫应答及传播特性等方面的表现,并规范了其在病毒毒力评价和疫苗效力评估中的应用标准。该模型为解析MPXV致病机制、评价抗病毒药物及疫苗提供了可靠且实用的平台,有助于促进研究成果向临床转化。

    2025年04期 v.53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致读者·作者

  •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再次荣获《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证书

    <正>2024年9月,《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经过多项学术指标综合评定及同行专家评议,再次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即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证书编号2023-F206-0418)。在此由衷感谢编委、审稿专家的辛勤付出!感谢各位作者、读者的厚爱与支持!《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编辑部全体同仁以此为契机,将继续坚持以质量谋发展,把本刊办成科学性强、权威性高、影响力大的精品期刊。

    2025年04期 v.53 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关于稿件网络首发出版的启事

    <正>为缩短学术论文发表周期,提高学术论文的时效性和影响力,争取创新性科研成果的首发权,自2020年起,凡经《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审定录用的稿件(录用定稿)均将在中国知网(CNKI)“网络首发出版”平台优先正式出版。“网络首发出版”是以印刷版期刊录用定稿为出版内容,先于印刷版期刊出版日期的数字出版方式,属于正式出版范畴。本刊采用单篇发表模式,即将录用论文在正式印刷出版前以网络首发方式单篇出版。自稿件网络首发出版之日起,即可在CNKI全文数据库全文检索并下载该稿件。

    2025年04期 v.53 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欢迎登录《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网站

    <正>欢迎登陆《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杂志官方网站(https://wsmy.cbpt.cnki.net)。本网站内容涵盖期刊简介、在线办公投稿、在线期刊、论坛、广告合作等相关信息,欢迎登录。

    2025年04期 v.53 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量和单位的书写规范

    <正>1执行标准应严格执行GB 3100~3102—93《量和单位》中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规定及其书写规则,可参照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第3版。2表示形式各种量和单位除在无数值的叙述性文字和科普期刊中可使用中文符号外,均应使用量和单位的国际符号。非物理量的单位用汉字表示,例如:个、次、件、人等。3量的符号量的符号通常是单个拉丁字母或希腊字母,用斜体排印(pH例外),符号后不加缩写点。表示物理量的符号作下标时也应用斜体排。

    2025年04期 v.53 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论著

  • 基于马赛克序列的通用流感病毒样颗粒疫苗制备的研究

    王潇乐;赵淑敏;刘之研;刘伟;普廷会;徐玺丰;王凯;杨王红;陈继军;

    目的 构建一种基于重组流感病毒血凝素(haemagglutinin, HA)、重组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 NA)和重组基质蛋白(matrix protein 1,M1)的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 VLP),制备并评价其作为通用流感VLP疫苗的可行性。方法 设计生成马赛克神经氨酸酶(mosaic neuraminidase, mNA)基因序列,将其与流感病毒马赛克血凝素(mosaic haemagglutinin, mHA)基因序列和M1基因序列分别插入pFastBac1载体,得到相应重组供体,转化至DH10感受态细胞中,提取重组质粒并转染昆虫细胞获得包含目的基因的重组杆粒。将重组杆粒感染昆虫细胞进行蛋白表达与VLP组装,纯化VLP后用于小鼠免疫,判断其免疫原性与诱导能力。结果 成功构建了包含mHA、mNA和M1共3种目的基因的重组杆粒。mNA在昆虫细胞中成功表达。纯化后的样品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明显的球状结构、直径在100 nm左右的VLPs;动态光散射(dynamic light scattering, DLS)实验证明VLPs粒径分布均匀。制备的流感VLPs免疫小鼠后可以诱导小鼠血清抗体效价以及小鼠脾脏免疫细胞占淋巴细胞比率增高(P均<0.05)。结论 mHA、mNA和M1共3种蛋白在昆虫细胞中成功表达并组装形成VLPs, VLPs在小鼠体内可以诱导产生较好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该形式的VLPs有进一步开发成为通用流感疫苗的可行性。

    2025年04期 v.53 7-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74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麻疹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在麻腮风联合减毒活疫苗检定中的应用

    诸珏珉;党昱东;高飞霞;徐晓竹;马雷钧;罗剑;陈哲文;许博;

    目的 制备麻疹病毒单克隆抗体,用于麻腮风联合减毒活疫苗的检定与质量控制。方法 采用ExpiCHO细胞表达系统制备2批麻疹病毒单克隆抗体,用固定病毒稀释血清的中和试验方法标定制备的单克隆抗体的中和效价,同时评估其中和效价稳定性、特异性干扰试验以及在麻腮风联合减毒活疫苗病毒病毒滴定中的应用。结果 制备的2批麻疹单克隆抗体中和效价均高于1∶500,可在-80℃保存下维持至18个月,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同时该单克隆抗体对腮腺炎和风疹病毒均无干扰作用,在中和麻疹病毒后,可准确滴定麻腮风联合减毒活疫苗中腮腺炎病毒与风疹病毒的滴度,且滴定结果一致性较高。结论 制备的麻疹病毒单克隆抗体可用于麻腮风联合减毒活疫苗的检定与质量控制。

    2025年04期 v.53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32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呼吸道合胞病毒A亚型G蛋白双抗夹心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王浇磊;谢莹;杨惠洁;赵慧;孙誉芳;权娅茹;李长贵;

    目的 建立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A亚型黏附蛋白(attachment glycoprotein, G)双抗体夹心ELISA抗原检测方法,对RSV G mRNA疫苗体外抗原表达活性进行检测和定量。方法 以鼠单抗为包被抗体、兔多抗为检测抗体、抗兔酶标二抗为显示抗体建立G抗原含量检测的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并对方法的准确度、精密度、耐用性及G抗原专属性进行验证。用建立的方法检测RSV G mRNA疫苗体外转染产物G抗原含量。结果 包被抗体、检测抗体、酶标抗体最佳稀释度分别为1∶1 000、1∶2 500和1∶2 000,抗原含量为15.6~250.0 ng/mL时拟合度良好(R~2>0.99),检测下限为4.3 ng/mL。准确度验证,各浓度样品回收率为85.0%~108.5%;重复性与中间精密度CV均<10%;不同储存时间包被板测得各浓度样品回收率为83.8~109.8%。建立的方法能够准确定量RSV G mRNA疫苗转染293F细胞后的G抗原表达量。结论 成功建立了RSV G抗原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可快速定量RSV G mRNA疫苗体外表达G抗原含量,为RSV疫苗研发提供了评价方法。

    2025年04期 v.53 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9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口服六价重配轮状病毒减毒活疫苗(Vero细胞)重组胰蛋白酶残留量测定方法的验证

    郭旭梦;罗敏;邹文琪;申瑷琳;程小玲;施金荣;

    目的 对口服六价重配轮状病毒减毒活疫苗(Vero细胞)重组胰蛋白酶残留量测定方法进行验证。方法 用ELISA测定标准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的A_(450 nm)值;以标准品浓度的对数值为自变量x,以其对应的吸光值的均值为因变量y,建立四参数拟合曲线,此方程的决定系数(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R~2)≥0.99;利用拟合方程计算供试品溶液中的重组胰蛋白酶含量。对该方法进行定量限、准确度、精密度、耐用性和专属性验证。结果 重组胰蛋白酶浓度在0.156~10.000 ng/mL范围内方程拟合度良好(R~2≥0.99);重复性验证,单次病毒收获液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为5%;单价原液CV为5%;准确度验证,回收率单价原液的回收率在91%~99%;单次病毒收获液的回收率在94%~118%;中间精密度验证,单次病毒收获液CV为6%;单价原液CV为4%;耐用性验证,不同温度孵育和显色时间的结果均CV<15%;定量限验证,当重组胰蛋白酶浓度处于0.156 ng/mL时回收率为104%~112%,CV为3%,因此定量限为0.156 ng/mL;专属性验证,当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 BSA)存在时重组胰蛋白酶的回收率在104%~110%;在生产辅料溶液存在时重组胰蛋白酶的回收率在101%~115%,辅料对检测无干扰。结论 口服六价重配轮状病毒减毒活疫苗(Vero细胞)重组胰蛋白酶残留量测定方法的准确度、精密度、耐用性和专属性均符合可接受标准,适用于口服六价重配轮状病毒减毒活疫苗(Vero细胞)重组胰蛋白酶残留量的检测及质量控制。

    2025年04期 v.53 2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A型肉毒毒素Hc片段重组表达、纯化及其免疫原性分析

    刘伟;周鹏;王潇乐;刘之研;赵淑敏;郑浩宁;宋兰兰;南建军;王建锋;

    目的 利用大肠埃希菌(大肠杆菌)重组表达并纯化A型肉毒毒素Hc片段(BoNT/A-Hc),并以该蛋白免疫小鼠研究其免疫原性及免疫血清的中和保护效果。方法 将A型肉毒毒素Hc片段基因序列进行优化后连接在原核表达载体pET-22b(+)上,构建了pET22b-AHc原核表达载体,利用大肠杆菌BL21(DE3)表达重组Hc蛋白并进行纯化;使用重组蛋白免疫BALB/c小鼠探究其免疫原性,利用免疫血清进行体外中和试验探究其中和效果并计算血清中和A型肉毒毒素的抗体效价。结果 成功构建了A型肉毒毒素Hc片段表达载体,利用大肠杆菌诱导表达并通过纯化获得了重组BoNT/A-Hc蛋白。SDS-PAGE结果显示,目的蛋白在菌体内得到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表达的蛋白可以和A型肉毒毒素血清抗体特异性结合;小鼠血清中和试验结果显示,小鼠免疫血清经高倍稀释后可以完全中和4 LD_(50)的A型肉毒毒素,计算得到血清保护效价为1∶2 238.7。结论 成功构建了pET22b-AHc原核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内获得了高效表达,获得的重组A-Hc蛋白具有良好免疫原性,重组A-Hc蛋白免疫后的小鼠血清具有良好的中和效果与保护作用。为肉毒毒素亚单位疫苗研发及抗肉毒毒素单克隆抗体的抗原设计奠定了基础。

    2025年04期 v.53 3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42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3型肺炎球菌荚膜多糖与CRM197蛋白三种结合方式制备结合物的比较初探

    姚永鹏;张子昌;李松;朱慧;黄杰;

    目的 比较3型肺炎球菌荚膜多糖与CRM197蛋白3种不同结合方式制备的结合物的差异,为肺炎球菌结合疫苗的结合工艺方法提供了选择依据。方法 方法1:使用己二酸二酰肼(adipic acid dihydrazide, ADH)作为3型肺炎球菌多糖的连接剂,然后与CRM197蛋白通过缩合剂结合,形成具有酰胺键的大分子结合物;方法2:使用氧化剂将3型肺炎球菌多糖的邻位羟基氧化为醛基,然后与CRM197蛋白通过还原胺化反应,形成具有碳氮键的大分子结合物;方法3:先将CRM197蛋白用ADH衍生,然后与氧化后的3型肺炎球菌多糖通过还原胺化反应,形成具有碳氮键的大分子结合物。比较3种不同结合方式的结合物的Mn、游离多糖、Mw/Mn以及免疫原性等方面的参数。结果 方法1结合方式制备的结合物Mw为1.059×10~7,Mw/Mn为1.248,IgG抗体水平为4.53 lg;方法3结合方式制备的结合物Mw为6.318×10~6,Mw/Mn为1.252,IgG抗体水平为4.62 lg,这2种结合方式的游离多糖含量低,免疫原性好;方法2的结合方式制备的结合物Mw为2.889×10~6,Mw/Mn为1.874,IgG抗体水平为3.80 lg,游离多糖含量高,免疫原性比方法1和3结合方式的结合物差。结论 方法1和方法3结合方式制备的3型肺炎球菌结合物有较好的免疫原性。

    2025年04期 v.53 40-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69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三种细胞培养基对昆虫细胞培养及杆状病毒蛋白表达效力的研究

    张逸驰;边雅静;李媛媛;

    目的 研究3种昆虫细胞无血清培养基对昆虫细胞生长状况及目的蛋白产量的影响,为昆虫细胞上游发酵培养基筛选奠定基础。方法 使用SFX-Insect培养基、Sf 900 Ⅲ及Insect CD Medium共3种商业化培养基对昆虫细胞系(Sf9细胞和High-Five细胞)进行培养。通过比较2种细胞在3种培养基中的适应能力、生长情况,以及目的蛋白表达量与质量,对3种培养基进行适用性评价。结果 通过系统评估SFX-Insect、Sf 900 Ⅲ和Insect CD Medium对Sf9及High-Five细胞的适配性,Sf9/SFX-Insect组合展现卓越性能(最大活细胞密度9.70×10~6个/mL,蛋白产量165 mg/L);High-Five/Sf 900 Ⅲ组合具有高蛋白产量(160 mg/L)和高病毒滴度(8×10~7 PFU/mL)优势;Sf 900 Ⅲ培养基对不同细胞培养有更强的兼容性和适用性。结论 对3种常用工业级培养基进行多维评价分析,得到了Sf9/SFX-Insect和High-Five/Sf 900 Ⅲ两种昆虫细胞培养优势组合。

    2025年04期 v.53 47-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32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用层析工艺从血浆中纯化人纤维蛋白溶酶原

    岳胜兰;张雪;李娟;彭焱;周雁翔;朱晨;王上;纪德铭;胡勇;周志军;

    目的 完成从血浆中纯化人纤维蛋白溶酶原(plasminogen, Pg)的层析工艺贯通,并进行中试规模的工艺重复性及质量稳定性分析。方法 通过在血浆过滤后增加Q层析(强阴离子交换层析),在亲和层析后增加SP层析(强阳离子交换层析)来完成从血浆中制备Pg的三步层析的串联,对三步层析的过程样品进行5种凝血因子及Pg的效价检测,各种血浆蛋白的抗原含量检测,通过计算回收率来分析不同血浆蛋白的分布及层析的纯化效果。在此基础上加入有机溶剂/去污剂(solvent/detergent, S/D)灭活和超滤浓缩步骤,完成用层析工艺制备Pg的贯通,直到获得Pg原液。进行8次中试规模的层析工艺重复生产,通过分析Pg原液的工艺控制指标(抗原回收率、活性回收率)及质量控制指标(比活性和纯度),验证该工艺的重复性及质量的稳定性。结果 三步层析串联的实验结果显示,Pg亲和层析前加入Q层析去除了过滤后血浆中100.00%的FII和FX,95.86%的FVIII、98.13%的FIX和58.66%的FVII,其流穿液中残留的FVII、FVIII和FIX也几乎在Pg亲和层析步骤被去除;Q层析流穿液中除了IgM、CER、FNC的抗原回收率稍低外,其他血浆蛋白的抗原回收率均≥90.88%,与过滤后血浆的主要蛋白组成类似;Pg亲和洗脱液的Pg抗原总回收率为88.15%,可检测出的主要蛋白为微量的IgG、IgA、IgM和Alb; SP层析在保持对Pg较高回收率的情况下(SP层析洗脱液中Pg抗原回收率91.95%,活性回收率109.22%),又能去除上样液中残留的约55.14%的IgG、65.17%的IgA、38.81%的IgM和76.89%的Alb;血浆经过三步层析后能检测出的杂蛋白中,除IgM残留为0.01%左右,其余蛋白几乎无残留。8批中试生产的结果显示,血浆过滤的抗原回收率为85.01%±11.47%,活性回收率为86.54%±10.91%;Q层析的抗原回收率为102.17%±4.20%,活性回收率为98.07%±6.30%;亲和层析载量在1.55~2.69 g/L时,Pg抗原回收率为84.20%±3.16%,活性回收率为96.66%±5.17%;S/D灭活的抗原回收率为107.60%±7.36%,活性回收率为102.25%±8.84%;SP层析载量在9.87~17.22 g/L时,Pg抗原回收率为92.27%±3.44%,活性回收率为102.70%±8.84%;超滤步骤的抗原回收率为97.41%±4.32%,活性回收率为92.00%±7.17%。除血浆过滤步骤的回收率的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10%外,其他步骤的回收率的RSD均<10%。从原料血浆到原液的8批中试生产的总回收率分别为抗原70.49%±10.09%,活性83.96%±8.26%,8批原液的相对纯度为75.03%±3.22%,分子筛-高压液相色谱(molecular sieve-high pressure liquid chromatography, SEC-HPLC)的纯度为96.79%±1.16%,比活性为(11.17±0.78) U/mg,原液的质量控制和工艺控制指标的RSD均<15%。结论 用层析工艺能稳定地从血浆中制备出达到企业标准的Pg原液。

    2025年04期 v.53 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2023年重庆市1例流行性脑脊髓炎病例病原体分离株分子特征及耐药性分析

    蒲郑君;段刚;杨茗云;王文斟;聂术君;黄凯雄;田莉虹;廖春艳;

    目的 分析2023年重庆市1例流行性脑脊髓炎病例的病原种类及基因组特征。方法 实时荧光PCR检测分离株和密接者鼻咽拭子中脑膜炎奈瑟菌(简称脑膜炎球菌)基因片段,对病例中分离到的脑膜炎球菌进行血清分群、药敏试验和基因组测序,结合PubMLST下载的43株脑膜炎球菌序列对菌株的遗传进化关系、耐药基因及抗原基因进行分析。结果 实时荧光PCR结果显示病例和4个密接者均携带B群脑膜炎球菌。病例标本中分离出1株B型脑膜炎球菌,抗原分子式为B:P1.20,23-3:F1-91:ST-5664(CC4821);耐药基因分析显示该菌株存在喹诺酮类耐药相关基因gyrA和β-内酰胺耐药相关基因penA,对青霉素、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萘啶酸4种抗生素耐药。结论 病例分离株基因型为ST-5664(CC4821) B群脑膜炎球菌。该菌株具有多重耐药,国内目前缺乏有效B群脑膜炎球菌疫苗,应重点关注B群脑膜炎球菌在国内的流行情况,为疫苗研发提供流行病学基础。

    2025年04期 v.53 6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40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2017—2024年郑州市流行性感冒监测分析

    王小丽;程真真;邓丽君;李国伟;孟庆玉;

    目的 了解2017—2024年郑州市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的流行特征变化及流感疫苗接种情况,为本地制定切实可行的流感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和河南省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分别选取2017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的郑州市流感哨点医院监测数据和流感疫苗接种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流感样病例(influenza-like illness, ILI)的发病特征及流感疫苗的接种率。结果 郑州市2017—2024年ILI就诊百分比(ILI%)呈逐年上升趋势(APC=15.690%,P=0.012),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率和流感疫苗接种率趋势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APC=-3.550%,P=0.647;APC=14.780%,P=0.069)。2017—2019年流感流行呈现冬春季高峰,2020年基本无流感流行,2021年呈高度散发态势,2022年出现秋季高峰,2023年和2024年出现冬春季高峰;ILI%无明显季节性特征。从人群分布看,2017—2024年仅5~<15岁组ILI%呈逐年上升趋势(APC=33.310%,P=0.002);不同性别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3,P=0.737)。不同哨点医院ILI%和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3 882.123,P<0.001;χ~2=20.376,P<0.001)。2017—2024年A(H3N2)亚型、A(H1N1)pdm09亚型、B(Victoria)系交替流行,2020—2024年无B(Yamagata)系流感病毒流行。2017—2024年郑州市流感疫苗接种主要集中在9~12月(85.638%);0~<5岁组接种率最高(26.753%),其次为5~<15岁组(9.226%)。结论 郑州市2017—2019年流感呈冬春季流行,2020年处于低水平流行,2021年10月起开始逐步恢复至2017—2019年水平。流感疫苗接种率较低。2020—2022年所采取的呼吸道传染病非药物干预措施对ILI%影响较明显。建议继续强化监测,提高流感疫苗接种率,加强全人群非药物干预措施的宣传。

    2025年04期 v.53 69-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91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2024年驻马店市1~79岁健康人群白喉、百日咳和破伤风抗体水平分析

    訾慧;

    目的 了解2024年驻马店市健康人群血清中白喉、破伤风和百日咳抗体水平,为驻马店市更好地开展疾病防控工作及优化免疫政策打好科学基础。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个县区1~79岁健康人群开展问卷调查并采集血清样本,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血清中白喉、百日咳和破伤风IgG抗体水平,分析其阳性率和抗体几何平均浓度(geometric mean concentration, GMC)。结果 630名调查对象中,白喉、百日咳和破伤风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8.730%、17.143%和69.683%,GMC分别为0.043、4.387和0.044 IU/mL。男女比例为0.689∶1,破伤风IgG抗体阳性率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白喉和百日咳IgG抗体GMC在性别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白喉:P=0.001;破伤风:P<0.001)。白喉和破伤风IgG抗体阳性率在>1~3岁组均为100.000%,GMC分别为0.122 IU/mL和0.228 IU/mL,并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百日咳IgG抗体阳性率和GMC在>5~7岁组最低(6.000%,1.757 IU/mL)。>1~15岁有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diphtheria, tetanus and acellular pertussis combined vaccine, DTaP)接种史人群的接种率为100.000%;白喉和破伤风抗体阳性率、GMC均随免疫间隔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而百日咳仅IgG抗体GM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结论 驻马店市2024年1~79岁健康人群白喉抗体阳性率达到群体免疫标准但GMC偏低;百日咳及破伤风抗体阳性率均较低,存在年龄组保护不足和传播风险,青少年和成人群体的低百日咳抗体水平尤为明显。建议加强青少年及成人疫苗补种、引入Tdap联合疫苗并建立标准化检测体系,以降低相关疾病暴发风险。

    2025年04期 v.53 7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综述

  • 植物促生菌改善根际土壤磷有效性的研究进展

    刘柏龙;王若愚;解小凡;

    磷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需营养元素,但其在土壤中的生物有效性极低(仅占全磷的0.1%~5.0%),成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限制因子。土壤磷主要以难溶性无机磷矿物(如磷酸钙、磷酸铝和磷酸铁)或难降解的有机磷化合物(如植酸)的形式存在,严重限制了其生物可利用性。为了弥补磷有效性不足,农业生产长期依赖大量使用的化学磷肥,但其利用效率通常不足20%,其余部分易被土壤固定或径流流失,不仅造成磷资源的浪费,还引发了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近年来,植物促生菌(plant growth-promoting rhizobacteria, PGPR)因其在提高土壤磷有效性方面的突出作用备受关注。PGPR可通过分泌有机酸溶解无机磷、产生磷酸酶矿化有机磷、调节根际微生态等多种机制,有效促进土壤中磷的转化和利用。现概述了PGPR改善磷有效性的机制及其应用现状,并探讨当前应用的局限性与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提高磷资源利用效率和推动绿色农业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2025年04期 v.53 8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4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巨噬细胞在间质性肺疾病相关肺动脉高压中的作用

    陈睿迪;王炜;张若旸;

    间质性肺疾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ILD)是一组以肺间质炎症和纤维化为特征的异质性肺疾病,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发展为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 PH),甚至呼吸衰竭。肺巨噬细胞(lung macrophages, LMs)在间质性肺疾病相关肺动脉高压(PH-ILD)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LMs通过极化为M1和M2表型,2种表型在疾病不同阶段发挥异质性作用。M1型巨噬细胞主要驱动早期炎症反应,而M2型巨噬细胞主要促进纤维化与血管重塑过程。LMs不仅可以通过自身代谢重编程和表观调控可影响巨噬细胞极化方向,调控疾病进程。其还可分泌关键细胞因子,通过复杂信号通路参与病理过程。现就巨噬细胞在PH-IL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相关分子机制作一概述,旨在为未来的治疗策略提供新的思路。

    2025年04期 v.53 8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31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新型结核疫苗佐剂的研究进展

    王玉冲;张光磊;胡丽娜;

    结核病(tuberculosis, TB)是一种主要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引起的传染病,也是全球致死人数最多的传染病。目前,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érin vaccine, BCG vaccine)是唯一获批的结核疫苗,但其对青少年和成人结核病的保护率较低,因此急需研发效力更高的新型结核疫苗。重组亚单位疫苗(recombinant subunit vaccine)是新型结核疫苗研究的重要方向。由于蛋白抗原成分单一,无法诱导较强的免疫应答,与佐剂配伍免疫是提高其免疫原性和疫苗效力的重要途径。目前已有多种新型结核疫苗佐剂正在研究,包括脂质体佐剂(liposomal adjuvants)、油乳佐剂(oil emulsion adjuvants)等。现就新型结核疫苗佐剂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以期为新型结核病疫苗研发提供参考。

    2025年04期 v.53 94-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多糖蛋白结合疫苗载体蛋白的研究进展

    张思莹;谭小梅;

    细菌多糖结合疫苗(bacterial polysaccharide conjugate vaccine)是针对细菌性病原体研发的一种安全、有效的疫苗。该疫苗由载体蛋白(carrier protein)和多糖抗原(polysaccharide antigen)两部分组成。其中,载体蛋白可将细菌多糖抗原转化为T细胞依赖性抗原,从而显著增强免疫应答效果。因此,载体蛋白的优化和筛选可以直接影响疫苗的保护效率。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多糖结合疫苗载体蛋白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进而推动了多糖结合疫苗的开发进程。现就多糖结合疫苗中载体蛋白的研发进展,尤其新型载体蛋白,包括外膜囊泡、病毒样颗粒、糖工程化蛋白、蛋白质纳米笼、多肽以及脂质体包封多糖等的研究现状作一概述。

    2025年04期 v.53 102-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文摘

  • HIV诱导的RSAD2/Viperin可促进单核细胞源性巨噬细胞的持续性感染

    王万里;

    <正>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会在记忆性CD4~+T细胞中建立长期的潜伏性感染,同时也在巨噬细胞(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中建立持续的增殖性感染。为了深入探究HIV如何在巨噬细胞中维持感染,本研究利用脑部提取的HIV-1株YU2感染人单核细胞源性巨噬细胞(monocyte-derived macrophages,MDMs)后进行了RNA测序分析,并将其与CD4~+T细胞的急性感染进行了比较,发现HIV感染改变了MDMs和CD4~+T细胞中的多个基因转录本,但这2种细胞类型之间的变化重叠较少。研究发现,干扰素信号通路在MDM和CD4~+T细胞中均表达上调,但基因特征有所不同。干扰素刺激基因RSAD2/Viperin是HIV感染MDMs后上调最多的基因之一,但在CD4~+T细胞中并非如此。

    2025年04期 v.53 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